一、 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4、下列命题中不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是(D)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要爆发战争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7、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其理论根据是(D)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8、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是(C)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有主次之分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矛盾有繁简之别
9、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D)
A.白天过去,黑夜到来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10、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1、下列说法中揭示了事物发展规律的是(C)
A.太阳东升西落
B.水往低处流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D.国家是调和阶级矛盾的工具
1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1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D)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1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D)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5、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C)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16、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C)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8、辩证法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D)
A.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区别的
B.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
C.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
D.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1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20、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B)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21、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有(B)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
2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D)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23、"金要足赤,人要完人"。这是一种(C)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4.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5、系统是指(A)
A.诸要素相互联结的统一整体
B.事物的普遍联系
C.同事物有关的诸要素的总和
D.事物前后相继的联系
26、"一切以地点、时间、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B)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2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是(C)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D)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9、事物的本质是(C)
A.构成事物诸要素的总和
B.事物诸矛盾的总和
C.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D.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
30、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由(B)
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B.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D.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31、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是(C)
A.教育和惩罚
B.民主和专政
C.对抗和非对抗
D.同一性和斗争性
二、辨析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1)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3)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错误
2.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错误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这一论断表明:
(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
(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人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正确。
二、 简答题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
答:具体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
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实现条件:
第一、必须掌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反之,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4、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1、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亦称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离不开客体,人的认识根本上是由客体决定的。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认识也离不开主体,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生理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制约。
3、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第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首先,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其次,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再次,社会意识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的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4、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相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相似,都是由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推动,存在一个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对人类社会同样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精确地进行考察和研究。
第四、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同是客观发展过程,但也有区别。特殊形式,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性和自觉创造性。社会历史的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5、社会进步的科学内涵。
答:社会进步是指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合乎规律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进步和发展。之所以是对社会发展的总概括,是因为社会进步是指:第一是一个有方向的概念;第二是一个整体概念。
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2050号华南电力大厦7楼
官方微信:czpx2000
团体培训热线:0755-83236926 咨询Q Q:1468388826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 深圳市才智培训中心 | 版权所有 中国 • 广东 • 深圳